
药店货架上,一枚枚“蓝帽子”标志静静伫立,如同岁月的书签,记录着中国保健产业三十载的跌宕与蜕变。中国保健产业三十年,从法律空白到严格监管,从信任危机到品质为王,恰与银发经济的崛起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1995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确立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开辟了保健产业发展道路。三十年来,保健产业从政策破冰,到规范调整,再到科技提升,如今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如今,保健产业已成长为维护国民健康、拉动健康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这三十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从混乱到规范、从争议到认可的蜕变史,产业也逐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01 / 银发经济:保健产业的新增长引擎
就在保健行业稳步发展同时,老龄化问题也在逐年凸显。如今“老龄化不是社会负担而是产业机遇”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银发经济也正重塑保健产业格局。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这一数字相当于约2个日本的人口总量,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在这一群体中,“60后”、“70后”正逐渐成为主力军。他们普遍接受过更好的教育,有着一定的财富积累和较强的消费能力。9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2020年的2900元左右,提高到2023年的3162元,3年提高262元。
可见,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强劲的消费潜力,让“银发市场”成为了一片亟待挖掘的新蓝海。英扬传奇发布的《2025年银发族市场洞察报告》显示,新一代银发族推动着银发经济蓬勃发展。其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7.1万亿元攀升至2025年的9至1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
与此同时,保健产业与银发经济已然形成 “双螺旋”发展格局,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增长。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达到8.3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比重的6%。
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郭永喆表示,当前银发经济发展面临多方面机遇——政策支持助推银发经济发展壮大,老龄化程度加剧带来巨大市场需求与商业机会。中央党校教授许正在央视财经频道《银发经济厦门论坛》节目中表示,随着老龄化加剧,银发经济通过系统化适老服务拓展至60岁以上群体,创造经济与社会多重价值。
可见,健康行业的规范化进程,恰与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这一变化实现了同频共振。当保健产业步入成熟期,一个全新的市场风口正在悄然出现。
产业与市场的成熟,不仅体现在政策的规范、市场规模的具备,行业展会、论坛等活动规格的悄然改变,也能映证行业的变化。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业内俗称“吃喝展”)已举办了22届,作为保健展每届的重头戏,其主论坛从来没有一届像今年这样引起央视量级权威媒体的关注。以至于在展后不到一周,央视财经频道专门拿出45分钟将《银发经济厦门论坛》进行全程播出,这在整个健康产业中实属罕见。央媒的高调介入,无疑向外界传递出了一个信号——产业发展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里程碑时代。
此外,还有一个环境因素不容忽视,过去保健营销大多以会销和店销为主,厂家需要到社区里做推广才能让用户触达有效信息。但今时不同往日,据京东研究院2024银发族消费报告数据显示,60.7%的银发族平均每天手机上网时长超过3小时,网上购物、看新闻资讯、手机支付、刷视频已成为其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可见,如今的银发族并非与科技绝缘,相反,他们正逐渐融入数字化生活,消费观念正超出你我的想象伴随着数字化逐步升级。数字化环境也因此成为除政策、用户基础、舆论环境之外一大重要利好因素。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02 / 消费变革:从“被动养老”到“主动享老”
新银发群体消费观念升级,也同步推动了保健消费从“泛健康”向“精准化”转型。现代老年人健康消费需求正在呈现 “养老为基石、健康为突破、精神为支点”的三大特征。
在“9073”养老格局(90%居家、7%社区、3%机构)下,围绕养老健康服务已经成为刚需,并成为为银发群体基础生活保障的根基。而健康消费领域由于其“预防性为主导、内调外辅相结合”的特征,银发群体健康意识也正从被动医疗向主动管理的深刻转变,银发群体正通过主动健康干预实现生活质量提升的诉求。此外,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银发群体消费重心逐渐向精神享受转移,“情绪价值”属性显著增强。这一趋势标志着银发消费从传统“养老”阶段的物质满足,全面迈向“享老”阶段的精神体验。
因此他们不再满足于基础养老,而是追求品质生活和健康体验。新一代银发人群需求从“活下去”转向“活得值”,态度从“集体主义”走向“个体觉醒”,消费观从“谨慎花钱”变为“积极享受生活”。他们不仅关注疾病治疗,更注重日常的预防和保养。银发族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保健品、智能穿戴设备渗透率超70%,慢性病管理市场规模预计达5000亿元。像肠胃益生菌、保健酒、保健功能饮料、鱼油等营养保健品,成交额显著上升。
随着银发一族的健康意识持续深化,保健品企业的使命也正从单一营养补充,向满足消费者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转型。部分企业也凭借技术优势逐步构建起覆盖身心健康的综合服务体系。例如无限极在持续投入中草药健康产品科研的同时走到用户身边,在为其提供保健产品的同时带去专业的健康诊断、健康服务,甚至包括愉悦身心的社群活动。
完美则在深入探索肠道菌群研究的同时,通过构建专项数据库,进一步对包括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进行关联性研究,甚至实现对健康走势的预测,推动营养干预迈向精准化。对此,完美研发中心总经理李晓敏表示:“取一个陌生人的肠道菌群放在数据库里,可以对其健康走势进行一个预测,精准度可达60%以上,从而实现提早预防、干预、评估,从而形成健康的产品解决方案。”
森宇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俞巧仙也有相同的观点:“银发经济不是简单养老,而是要让银发一族既能长寿,更健康、更开心地生活。”森宇通过“产品+服务”结合,在森山健康小镇打造健康管理中心,提供体质辨识、营养膳食建议、慢病调理等一站式服务。
伴随着保健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保健产品正逐渐从过去提供单一产品到全方位服务,从泛泛而谈到精准定位,企业也正在积极回应银发人群的新需求。
03 / 未来趋势: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
然而当企业在回应市场需求的同时,也逐步意识到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科技创新与生态构建的较量。高校、科研机构的在研技术正与保健产业深度融合,创新产品、技术不断涌现。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保健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张凤楼在央视财经频道《银发经济厦门论坛》节目中表示,健康产业正在从过去的神秘化,现在的生活化向未来的科学化升级,科研团队以及背后的学术平台将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础。
以和也健康为例,今年4月就宣布与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与复旦睡眠团队携手,围绕睡眠和失眠问题展开课题研究。事实上,在此前,和也早已通过“重明鸟”计划,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了“强磁场磁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并携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建了“磁外科学联合实验室”,还与各大院校建立了友好深入合作,共同推进整个行业的研究成果转化。对此和也总经理方彦雯在央视财经频道《银发经济厦门论坛》节目中坦言,“健康行业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它需要一些科技科研的储备才能够在这片红海中跳脱出来。”
科技赋能产业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也体现在校企之间协作完成科研,甚至反哺教学和人才培养。康宝莱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合作组建的冬季项目运动营养研究中心就是这样典型例子。自2019起,“康宝莱冬季项目运动营养研究中心”一期课题围绕“冰球运动员的营养策略与运动表现”展开,从冰球运动员膳食营养、能量消耗及营养补充三个方面切入。到2021年,共完成了8个子课题研究,形成专利3项,科研论文成果9篇,培养研究生10人。
而围绕健康科研发展的方向,在厦门举行的“向保健产业发展30年致敬暨保健产业展望大会”上,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汪建荣曾明确指出,保健产业需要关注的三个可能变化——即保健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传统食品形态的保健食品将异军突起、保健食品价格将趋于经济实惠。可见在不久的将来,“食品级享受+药品级功效”将成为产品创新的方向,保健产业与银发经济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04 / 写在最后
中国保健产业30年发展,恰逢银发经济崛起的历史性机遇。从最初的法律规范到如今的科技驱动,从满足基本健康需求到提供系统化、精细化、个性化解决方案,保健产业正在完成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保健产业有望在8万亿银发经济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赛迪顾问预计,到2030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经济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此外,当前“医、养、康、文、旅、金”等相关产业通过业态创新正在打破传统边界,催生出如“医疗+地产”、“非遗+康旅”、“AI+养老”等全新业态。这种与银发经济跨界融合的相关业态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从而进一步驱动老龄化社会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创造经济价值”转型,保健产业的未来图景正在展开。
目前,中国银发经济正逐步形成“梯度适配、错位协同”的空间发展格局。在一、二线城市,智慧康养、高端医疗地产等高附加值业态是发展重点。三、四线城市依托生态与文化优势,发展特色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产业。未来,银发经济有望从“发达地区引领”向“全国协同发力”加速转变。
三十年的积淀,遇上银发经济的浪潮,保健产业此刻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